一、裂縫機理簡說
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集中釋放,內(nèi)外溫差超過25 ℃時產(chǎn)生拉應(yīng)力,一旦超過早期抗拉強度,即出現(xiàn)貫穿裂縫。地下室底板厚度普遍1.2–1.8 m,單方水泥用量≥300 kg,屬于典型大體積構(gòu)件,必須系統(tǒng)溫控。

二、分層厚度——“厚塊改薄層”
規(guī)范依據(jù)
《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標準》GB 50496規(guī)定,分層厚度宜≤500 mm。
現(xiàn)場做法
1.6 m厚底板分三層:首層600 mm,二層600 mm,三層400 mm。每層澆筑間隔8 h,既保證初凝前結(jié)合,又降低單次溫升峰值。
泵管布置
采用“斜面分層、一次到頂”法,泵管末端接3 m軟管,移動距離≤6 m,防止骨料分離。
三、冷卻水管——“體內(nèi)降溫”
管材與規(guī)格
Φ25 mm HDPE管,壁厚2 mm,水平間距1 m,豎向距底面及頂面各150 mm。
水流量計算
經(jīng)驗公式:Q=0.6×V×ΔT
其中V為混凝土體積(m3),ΔT為允許溫降(取8 ℃)。以1000 m3底板為例,Q=0.6×1000×8=4800 L/h,選用2寸泵即可。
通水制度
混凝土初凝后6 h開始通水,水溫與混凝土溫度差≤20 ℃;通水7 d后改為間歇通水,每4 h通30 min,防止驟然降溫。
四、測溫探頭——“實時體檢”
布點原則
每100 m2不少于1組,每組3個測點:表層下50 mm、中心、底層上50 mm。
測溫頻次
第1–3 d:每2 h一次;第4–7 d:每4 h一次;第8–14 d:每12 h一次。
報警值
芯表溫差≥20 ℃立即增加通水量;芯溫>70 ℃立即覆蓋保溫棉被并減少通水。
五、覆蓋保溫——“外套保溫”
材料選擇
阻燃棉被+塑料薄膜雙層覆蓋,棉被厚30 mm,導(dǎo)熱系數(shù)≤0.04 W/(m·K)。
搭接寬度
棉被搭接200 mm,塑料薄膜搭接150 mm,四周用重物壓實防風。
揭蓋時機
芯表溫差<15 ℃且連續(xù)24 h穩(wěn)定,可逐層揭蓋;揭蓋后仍灑水養(yǎng)護7 d。
六、跳倉間隔——“錯峰降溫”
分區(qū)原則
底板面積>2000 m2時采用跳倉法,每倉寬≤40 m,間隔≥7 d。
施工縫處理
跳倉縫采用鋼板止水帶+預(yù)埋注漿管,后期注微膨脹漿封閉。
溫控聯(lián)動
相鄰倉澆筑時間錯開峰值溫升,防止溫度疊加。
七、二次抹壓——“收面鎖裂縫”
時間節(jié)點
混凝土初凝后2–4 h,表面用木抹子第一次抹壓;終凝前1 h用鐵抹子第二次抹壓。
操作要點
抹壓方向與澆筑方向垂直,力度以表面泛漿為準,消除塑性收縮裂縫。
檢查工具
使用2 m鋁合金直尺檢查平整度,偏差≤3 mm。
八、現(xiàn)場交底一句話
“分層600、水管1米、測溫2小時、棉被蓋7天、跳倉7天、抹壓兩次,少一步裂縫找你?!卑嘟M長每日班前喊話,工人復(fù)誦三遍。
九、常見問題及應(yīng)急
溫差飆升
原因:通水不足或覆蓋破損。處理:立即加大水量,補蓋棉被,夜間加碘鎢燈升溫。
表面龜裂
原因:二次抹壓錯過時機。處理:用水泥漿加膨脹劑封閉,再覆蓋養(yǎng)護。
冷卻管堵塞
原因:雜質(zhì)進入。處理:用高壓水反向沖洗,必要時更換管段。
十、總結(jié)
通過分層厚度、冷卻水管、測溫探頭、覆蓋保溫、跳倉間隔、二次抹壓六項硬措施,底板芯表溫差可穩(wěn)定控制在20 ℃以內(nèi),貫穿裂縫發(fā)生率<1 %,為地下室防水與后續(xù)設(shè)備安裝奠定堅實基礎(chǔ)。